起源於中國的7000年歷史 |
中國的席居文化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如何編織席子用于坐臥。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草編遺物已有7000年歷史,是寧波河姆渡文化遺址中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席殘片。
在中國的文獻記載中早在周代已有詳盡的有關席居制度體系介紹的《周書‧顧命》,之後《禮記‧曲禮》中記載為皇室服務的六個工種中: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其中草工就是專為皇室編織草席的人。《詩經‧七月》中“七月流火,八月萑葦”的詩句。意思是: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
中國的漢語中有關“席”的詞彙也反應出席居文化對人們生活影響至深,古人在地上鋪上席子以供吃飯、喝茶、會客,所以有“席地而坐”的說法。直到現在仍然會使用:席位、出席、列席、入席、缺席等;以前席子最主要的位置是留給最重要的人,現在成為了一個職位:主席、首席。這都說明席居文化的流傳。
席子按功能主要分為坐席和臥席,材質種類繁多:蒲席、葦席、秸席、茅席、麻席、紗席、藤席、竹席等;花紋不同、擺設的位置、席子數量的多少都在使用者的身份、階級上有嚴格的划分。司幾筵,就是當時宮廷里專管鋪席的官員。《禮記‧禮器》中提到:“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再重”的記載。
|
|
席居文化的傳播 |
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達到高峰,形成有完整體系的席居制度。不但在中國對周邊的其他國家也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據傳,秦始皇時代,徐福率童男女東渡,到達日本,在島上耕作、繁衍、種草織席……這個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在日本聖武天皇統治的天平時期(約公元八世紀),藺草由中國和日本僧人從明州傳入日本,其中包括手工席機、編織材料與使用方法。
日本的席居制度保留的相當完整在,有关"畳"的記載最早是在《古事記》中,其中敘述一個人進入了古日本的皇宮,在宮中她的坐席由海驢皮重疊八層。在加上重疊的絲絹鋪成,這段記載的時間是日本的奈良初期,對應就是公元八世紀左右。等到了日本的平安時代,也就是中國古代的南北朝、唐朝、宋朝這三個朝代,畳的規格逐漸固定下來,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使用的畳的大小,顏色也各有不同。也就是說,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最早成型的時間就是我國的南北朝或者唐宋時期。
但在日本字典中,對於榻榻米是這樣注釋的:"榻榻米,是世界其他地方沒有的日本固有的文化。而榻榻米這個詞,是根據其發音音譯過來的,日本原字是"畳",古同"疊"根據羅馬的注音剛好"ta ta mi",所以也就衍生了中文"榻榻米"這個詞語。
|
|
現代榻榻米的發展 |
現代指的日本傳統式榻榻米是用藺草編織而成。藺草,又稱“燈芯草”屬燈芯草科,草莖圓滑細長,粗細均勻,壁薄芯疏,軟硬適度,纖維長,富有彈性,抗拉性好,色澤鮮艷,清香濃郁。是極佳的天然綠色植物纖維之一。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藺草草莖可做藥用,日本等國還有將藺草磨粉製作饅頭作為健康食品的,因此家裡多些用一些藺草製品,對家居環境和身體都有益處。
它具有吸濕性和放濕性的調節功能,當溫度較高時,可由無數氣孔吸附濕氣,如遇天氣乾燥時,似海綿狀的藺草內部自動釋放出它儲存的水分,起到空間濕度雙循環作用,所以具有夏天涼爽,冬天不冰冷的舒適感。藺草散發出的淡淡香味可以使人身心愉悅,充滿信心。
傳統日式的一張榻榻米傳統尺寸為:寬90cm,長180cm,厚5cm,面積1.62㎡,一塊稱為一疊;也有90cm×90cm的半張榻榻米。典型房間的面積是用榻榻米的塊數來計算的,茶室常常是四疊半(6.97平方米)。鋪設組合時,依榻榻米的數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
榻榻米發展到現代已經有了更多的新品種,其中和紙的運用使榻榻米有了一個新飛躍式發展。日本和紙是用傳統技法制作紙的統稱,特點是纖維長、質地薄但更堅韌。和紙榻榻米是釆用機械制和紙來制做的榻榻米席面經過樹脂塗層處理,這樣處理之後的席面允許水蒸氣分子通過間隙,所以仍然可以保證透氣。更有防蟎蟲、抗微細菌;防潮、經久不變色和耐磨防刮花功能。內芯采用木纖維防潮芯環保的同時在重量上要比傳統草制榻榻米輕二分之一以上,厚度除5.5cm外更有纖薄的3.5cm及2.0cm,更易搬運。
|